黄建东

基本简介

影视作品《捉乌眉》,《传人》,《迷途》,《火船》,《南洋往事》等曾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优秀电视纪录片好作品奖,台湾陈香梅电视剧著作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优秀作品奖,福建电视艺术奖纪录片一等奖等五十余个奖项。2012年12月,由他执导并拍摄的纪录片《浮村》获得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最佳纪录片大奖;2013年11月,纪录片《他的佛》获得第六届俄勒冈电影金像奖评审团特别奖;2016年4月,纪录片《我们的鹭鸟》获得第49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短纪录片最高奖白金雷米奖;2016年12月,纪录片《孔子的村庄》获得第14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主要作品

拍摄花絮

◆《他的佛》讲述的是:福州连江壶江岛上一个名叫释法妙的老人用40多年时间,凭一己之力零敲碎打,居然在山崖上凭空建造起了一座寺院,这个老人被人称为“福州愚公”。如果光是记录老人开岩凿寺那只是一则新闻片,黄建东想将历史的,命运的,人性的和独居老人的种种状态融进他的片里。黄建东说,释法妙师父念的经文和别人不同,那是他自创的经文。即便如此,村里及周边很多老人仍到庙里念和他不同的经。壶江村有不少独居老人,亲人出国,这些留守的老人都到这里“抱团取暖”,一起祝福海外的亲人平安,发财。这成了众多老者的心灵家园。村里的老人们感激老师父,但独独他的儿女们不能原谅他,当年他抛家弃子,子女们一直无法释怀。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20多年前,两个儿子去了意大利,此后很少联系,女儿嫁到了福州,将母亲也带去省城。纪录片拍摄时遇上释法妙准备过生日,那天来了很多居士为他庆生,最后女儿也来了。面对黄建东的镜头,一向含蓄内敛的女儿突然情感爆发:对去世丈夫,母亲的思念,对父亲曾经的怨恨,如今的慢慢理解,还有对未来的迷茫……当所有人为师父祝寿时,女儿悄然躲到大堂外,一针一线地为父亲缝补一件破损的袈裟。黄建东说,“我想表达的其实是‘困惑’。”《他的佛》其实是黄建东“福州老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此前的两部纪录片《传人》,《捉乌眉》分别获省里和全国的纪录片大奖。《传人》拍的是福州已故民间评话大师陈宝童和他弟子之间为弘扬更加多元的福州评话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捉乌眉》则讲述了两个老人为留住那些散落在记忆和民间的童谣而自费四处收集整理并出版《福州民谣》的故事。黄建东说,“福州老头三部曲”希望能呈现出福州老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与态度。纪录片《他的佛》◆他告诉记者,《孔子的村庄》于2014年元旦开机,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完成,讲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带领老百姓寻梦,追梦并渴望梦想成真的故事,其本质还是聚焦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对很多创作者来说,家乡往往是能给自身带来地气及补充氧气和血液的地方,我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向我生命的起点表达我的怀想和敬意。经过几番前期的调研,西昆进入了我的视野。”对于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黄建东说。在中国,农村题材的纪录片从来不缺精品佳作,如何突破是个难题。记录西昆,孔子自然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就黄建东个人而言,那些经过数代人口口相传后,带有浓烈集体创作成分并因此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更关注的是当下,是西昆正在经历的现实,是西昆人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就这样,《孔子的村庄》借助一个颇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以及传统人际关系特色的村庄,呈现一个正在行进中的“中国梦”,成为了一份难得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乡村社会影像记忆,受到摩纳哥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高度关注,被选定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于11月28日在蒙特卡洛城艺术剧院举行了世界首映。纪录片《孔子的村庄》

作品评价

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却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在这个不起眼小岛上,鲜明地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它是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浮村》的英文片名翻译为“LifeisElsewhere”,体现了一种生命状态和精神力量,这是一部将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思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着独特叙事结构并且充满了人文情怀的纪录片作品。纪录片《他的佛》通过讲述一个老人这一辈子从独自开凿“他的佛”到潜心追求“我的佛”到共同营造“大家的佛”的转变历程,折射出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塑造了一个在精神世界和凡尘俗世中徘徊游走的复杂的行者形象,在中国纪录片人物长廊中十分具有独特性,为观众提供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解读空间。纪录片《西昆》以客观冷静的拍摄视角和生动鲜活的画面语言呈现了平凡生命的点点滴滴以及承载他们喜怒哀乐的西昆村的起起落落。